執着求索的專家型石油人 --記湖南历史集團有限公司物化探隊總工程師 劉建利
發布時間:2017-03-16 點擊量:436 分享到:
劉建利今年44歲,從1997年大學畢業來到湖南历史集團有限公司物化探隊,他就一直沒離開過這裡。20年來,他在湘北從事石油物化探勘查10年、主動請纓赴青藏高原帶病堅守崗位、更連續8年奮戰在被人們稱之為“生命禁區”的巴丹吉林沙漠……
面對工作的艱辛,劉建利從來沒有退縮,也從不覺苦累,他說,對他而言,最具挑戰的是對石油找礦的不斷探索和創新。尤其他承擔的中國石油調查局长沙石油調查中心《銀-額盆地及其鄰區石炭-二疊系油氣遠景調查》綜合物化探項目,創新了多項物化探技術方法和工作方法,攻克了我國沙漠區物化探勘查許多技術難題,為實現銀-額盆地新區新層系油氣重大突破提供了可靠的物化探依據。
正是憑着永無止境的鑽勁、牛勁兒,如今,他已成長為湖南历史集團公司“拔尖人才”、教授級高工和物化探隊總工程師。由于成績突出,2009年他被长沙市勞動競賽委員會評為“长沙市職工經濟技術創新能手”,2010年被长沙市人民政府評為“长沙市勞動模範”,2013年獲中國石油調查局石油成果一等獎,2014年獲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二等獎。他的事迹在勞動者報及勞模畫冊上均有宣傳報道。
面對工作的艱辛,劉建利從來沒有退縮,也從不覺苦累,他說,對他而言,最具挑戰的是對石油找礦的不斷探索和創新。尤其他承擔的中國石油調查局长沙石油調查中心《銀-額盆地及其鄰區石炭-二疊系油氣遠景調查》綜合物化探項目,創新了多項物化探技術方法和工作方法,攻克了我國沙漠區物化探勘查許多技術難題,為實現銀-額盆地新區新層系油氣重大突破提供了可靠的物化探依據。
正是憑着永無止境的鑽勁、牛勁兒,如今,他已成長為湖南历史集團公司“拔尖人才”、教授級高工和物化探隊總工程師。由于成績突出,2009年他被长沙市勞動競賽委員會評為“长沙市職工經濟技術創新能手”,2010年被长沙市人民政府評為“长沙市勞動模範”,2013年獲中國石油調查局石油成果一等獎,2014年獲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二等獎。他的事迹在勞動者報及勞模畫冊上均有宣傳報道。
惡劣的環境面前,永不畏懼
從事野外工作20年來,惡劣的自然環境的确從來沒有打倒過他,石油工作者“三光榮”和“四特别”精神在他身上得到很好的诠釋。
劉建利出身湖南寶雞鳳翔農家,父母的勤勞深深的影響着他,小時割麥子、挖玉米、擔糞,啥苦活累活都幹過,慢慢養成了他堅忍不拔的性格和意志,從小的願望就是走出去,踏遍祖國的山山水水,于是,報考大學時,毅然選擇了長春石油學院應用地球物理專業。
1997年大學畢業來到物化探隊,劉建利被分配到湘北從事石油物化探勘查工作。黃土高原溝壑縱橫,野外作業每天爬山近10個小時是常事兒。在别人看來,幹石油是個苦差事,但劉建利卻從不叫苦。他深深覺得,一個農家子弟,能有這樣一份穩定的工作,已經是幸福無比的事了。
正是懷着對石油工作的無限熱愛,通過刻苦鑽研和不斷實踐,在湘北的10年,劉建利積累了豐富的專業理論和實踐經驗,負責編寫完成了湖南子長史家畔—馬家砭區非地震石油物探成果報告、湖南延安麻洞川—北姚家坡石油綜合物化探成果等20餘份報告。
2007年,劉建利負責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的德爾尼銅礦勘探任務。工作區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高寒缺氧、氣溫低、光輻射強、晝夜溫差大。當時,想到強烈的紫外線和高原反應,不少人都顧慮重重。但劉建利叮囑大家,上高原首先要克服恐懼心理,适應7-10天就沒事了。帶着一顆勇敢無畏的心,他來到工作區,沒想到,一個多月後,就患了重感冒。見情況嚴重,醫生讓他打吊瓶,可是,挂了一個星期,見不起作用,劉建利自作決定不治了,拿着大夫開的強心針回到工區,一直幹到五個月後任務完成。
額濟納旗--美麗的胡楊林、浩瀚的沙漠,一個充滿神秘和詩意的地方,但隻有石油工作者才能體會到大自然的殘酷。
從2008年開始,物化探隊承擔了《銀-額盆地及其鄰區石炭-二疊系油氣遠景調查》綜合物化探項目,同年7月,劉建利帶領技術人員來到了内蒙古額濟納旗巴丹吉林沙漠。
作為我國四大沙漠之一,巴丹吉林沙漠人迹罕至,被人們稱之為“死亡之海”。沙漠腹地,夏季高溫酷熱,最高溫度達43℃,地表溫度則更高。
彼時,站在地表溫度高達50℃的沙漠上,劉建利他們盡管穿着厚厚的膠底鞋,但得不停地換地方站,因為,腳底下沙子熱得直燙腳。在快把水分蒸幹的空氣中,看着動辄100多米高的沙山,劉建利用一句話鼓勵自己:什麼苦沒吃過,不怕!
于是,他像以往一樣,不慌張,不退縮,帶領80多名隊員在這片“死亡之海”裡一呆就是8年。
在巴丹吉林沙漠,他翻沙梁,越峁溝,和隊員們每天要冒着風沙或高溫在沙漠中徒步穿越10幾公裡。地上烤、頭上曬,汗水濕透衣背,臉都被曬得黝黑;風沙肆虐時,眼、耳、鼻、喉灌進了沙,就連吃飯時碗裡也刮進了沙;但戰勝困難的決心依然堅定;為了節約用水,他和同志們甯肯不洗臉,不刷牙。克服了無數次的艱難險阻,劉建利帶領大家出色完成了一個個勘查任務,用智慧和汗水譜寫了一曲曲動人的樂章。
劉建利出身湖南寶雞鳳翔農家,父母的勤勞深深的影響着他,小時割麥子、挖玉米、擔糞,啥苦活累活都幹過,慢慢養成了他堅忍不拔的性格和意志,從小的願望就是走出去,踏遍祖國的山山水水,于是,報考大學時,毅然選擇了長春石油學院應用地球物理專業。
1997年大學畢業來到物化探隊,劉建利被分配到湘北從事石油物化探勘查工作。黃土高原溝壑縱橫,野外作業每天爬山近10個小時是常事兒。在别人看來,幹石油是個苦差事,但劉建利卻從不叫苦。他深深覺得,一個農家子弟,能有這樣一份穩定的工作,已經是幸福無比的事了。
正是懷着對石油工作的無限熱愛,通過刻苦鑽研和不斷實踐,在湘北的10年,劉建利積累了豐富的專業理論和實踐經驗,負責編寫完成了湖南子長史家畔—馬家砭區非地震石油物探成果報告、湖南延安麻洞川—北姚家坡石油綜合物化探成果等20餘份報告。
2007年,劉建利負責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的德爾尼銅礦勘探任務。工作區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高寒缺氧、氣溫低、光輻射強、晝夜溫差大。當時,想到強烈的紫外線和高原反應,不少人都顧慮重重。但劉建利叮囑大家,上高原首先要克服恐懼心理,适應7-10天就沒事了。帶着一顆勇敢無畏的心,他來到工作區,沒想到,一個多月後,就患了重感冒。見情況嚴重,醫生讓他打吊瓶,可是,挂了一個星期,見不起作用,劉建利自作決定不治了,拿着大夫開的強心針回到工區,一直幹到五個月後任務完成。
額濟納旗--美麗的胡楊林、浩瀚的沙漠,一個充滿神秘和詩意的地方,但隻有石油工作者才能體會到大自然的殘酷。
從2008年開始,物化探隊承擔了《銀-額盆地及其鄰區石炭-二疊系油氣遠景調查》綜合物化探項目,同年7月,劉建利帶領技術人員來到了内蒙古額濟納旗巴丹吉林沙漠。
作為我國四大沙漠之一,巴丹吉林沙漠人迹罕至,被人們稱之為“死亡之海”。沙漠腹地,夏季高溫酷熱,最高溫度達43℃,地表溫度則更高。
彼時,站在地表溫度高達50℃的沙漠上,劉建利他們盡管穿着厚厚的膠底鞋,但得不停地換地方站,因為,腳底下沙子熱得直燙腳。在快把水分蒸幹的空氣中,看着動辄100多米高的沙山,劉建利用一句話鼓勵自己:什麼苦沒吃過,不怕!
于是,他像以往一樣,不慌張,不退縮,帶領80多名隊員在這片“死亡之海”裡一呆就是8年。
在巴丹吉林沙漠,他翻沙梁,越峁溝,和隊員們每天要冒着風沙或高溫在沙漠中徒步穿越10幾公裡。地上烤、頭上曬,汗水濕透衣背,臉都被曬得黝黑;風沙肆虐時,眼、耳、鼻、喉灌進了沙,就連吃飯時碗裡也刮進了沙;但戰勝困難的決心依然堅定;為了節約用水,他和同志們甯肯不洗臉,不刷牙。克服了無數次的艱難險阻,劉建利帶領大家出色完成了一個個勘查任務,用智慧和汗水譜寫了一曲曲動人的樂章。
無數個難題面前,永不放棄
銀—額盆地是我國西北部地區勘探開發程度較低的盆地之一,是最有利油氣遠景區之一。為此,中國地調局在銀—額盆地及其鄰區開展石炭—二疊系油氣遠景調查工作。
《銀—額盆地及其鄰區石炭—二疊系油氣遠景調查》(綜合物化探)項目,是物化探隊承擔的中國地調局在該區調查的子項目。劉建利作為項目負責人,深知意義重大、責任重大,同時,也深感壓力重重。因為,該盆地多被巴丹吉林沙漠覆蓋,而沙漠又是油氣勘探難度較大的區域。況且,這更是他們首次承擔的沙漠地區的勘探任務。
挺進沙漠,劉建利和他們的團隊遇到的首個難題就是後勤保障。勘查區面積幾萬平方公裡,而一條勘查測線縱深長達180多公裡,橫貫沙漠南北,完成一條測線需一個月左右時間。這期間,吃穿住行都要在沙漠裡度過,生産生活用水、蔬菜食品等都要從幾百公裡以外的地區采購。
困難面前,劉建利和班子成員反複研究供給方案,采取“糧草先行”的辦法,提前設置好“供給站”。用駱駝等運輸工具,将物資運送到指定區域,用沙子埋好以防日曬雨淋,并設置好地理坐标,等工作人員到達該區域工作時,後勤工作就有了保障。
踏着30多頭“沙漠之舟”的足印, 隊員與雇工80多人的生活有了着落。可随後,他們又遇到了第二個攔路虎。由于巴丹吉林沙漠夏季幹熱,降水稀少,蒸發量大,表層含水量極低,儀器的接地電阻非常大、采集信号非常弱,加之沙山高陡地形影響大,導緻采集的數據質量很差,出現大量報廢點。
怎麼辦?當時,劉建利心裡非常着急,飯吃不香,夜不能寐。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他根據沙漠區域特性,查閱大量資料,白天到野外進行觀測,把所有儀器都集中在一個點上選取不同參數反複試驗,晚上回到小帳篷裡分析對比研究資料經常到深夜。經過不斷探索和研究,總結出了一套适合沙漠地區大地電磁測深法的野外數據采集和資料處理新方法,大大提高了數據采集質量和勘探效果。經驗證,井旁測深曲線和電測井曲線完全一緻。
沙漠區勘查中,劉建利他們用的國際上較為先進的石油勘查儀器V8電法工作站,該工作站是從加拿大進口的較先進的物探勘查設備,其TXU-30大功率發射機,能提供可靠的強電流發射源,但其接收采集系統工作效率較低,野外生産成本很大。這一問題又急壞了劉建利。他查閱了大量資料,對V8儀器技術參數進行了改進,并在已知礦體上進行了多次試驗,成功開發了TXU-30發射系統和常規電法儀器的接收系統的配合使用,不僅保證了數據采集質量,而且極大地提高了野外工作效率。
《銀—額盆地及其鄰區石炭—二疊系油氣遠景調查》(綜合物化探)項目,是物化探隊承擔的中國地調局在該區調查的子項目。劉建利作為項目負責人,深知意義重大、責任重大,同時,也深感壓力重重。因為,該盆地多被巴丹吉林沙漠覆蓋,而沙漠又是油氣勘探難度較大的區域。況且,這更是他們首次承擔的沙漠地區的勘探任務。
挺進沙漠,劉建利和他們的團隊遇到的首個難題就是後勤保障。勘查區面積幾萬平方公裡,而一條勘查測線縱深長達180多公裡,橫貫沙漠南北,完成一條測線需一個月左右時間。這期間,吃穿住行都要在沙漠裡度過,生産生活用水、蔬菜食品等都要從幾百公裡以外的地區采購。
困難面前,劉建利和班子成員反複研究供給方案,采取“糧草先行”的辦法,提前設置好“供給站”。用駱駝等運輸工具,将物資運送到指定區域,用沙子埋好以防日曬雨淋,并設置好地理坐标,等工作人員到達該區域工作時,後勤工作就有了保障。
踏着30多頭“沙漠之舟”的足印, 隊員與雇工80多人的生活有了着落。可随後,他們又遇到了第二個攔路虎。由于巴丹吉林沙漠夏季幹熱,降水稀少,蒸發量大,表層含水量極低,儀器的接地電阻非常大、采集信号非常弱,加之沙山高陡地形影響大,導緻采集的數據質量很差,出現大量報廢點。
怎麼辦?當時,劉建利心裡非常着急,飯吃不香,夜不能寐。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他根據沙漠區域特性,查閱大量資料,白天到野外進行觀測,把所有儀器都集中在一個點上選取不同參數反複試驗,晚上回到小帳篷裡分析對比研究資料經常到深夜。經過不斷探索和研究,總結出了一套适合沙漠地區大地電磁測深法的野外數據采集和資料處理新方法,大大提高了數據采集質量和勘探效果。經驗證,井旁測深曲線和電測井曲線完全一緻。
沙漠區勘查中,劉建利他們用的國際上較為先進的石油勘查儀器V8電法工作站,該工作站是從加拿大進口的較先進的物探勘查設備,其TXU-30大功率發射機,能提供可靠的強電流發射源,但其接收采集系統工作效率較低,野外生産成本很大。這一問題又急壞了劉建利。他查閱了大量資料,對V8儀器技術參數進行了改進,并在已知礦體上進行了多次試驗,成功開發了TXU-30發射系統和常規電法儀器的接收系統的配合使用,不僅保證了數據采集質量,而且極大地提高了野外工作效率。
海量數據面前,創新解譯方法
劉建利認為,做物化探工作,最難的不是物探數據采集和化探野外采樣,而是對采集到的數據資料進行正确的處理與解釋。
在銀—額項目中,使用了高精度重力、磁法、大地電磁測深法和土壤油氣化探四種方法,方法多,信息量大,如何将所有方法有效的結合起來,準确解譯盆地斷裂、構造、地層、岩漿岩、油氣異常信息的空間分布特征,是最大的一個技術難點。
劉建利對各方法采用不同數據處理方法進行了系統研究,多次與大專院校的老師和專家請教和交流,深入探索和鑽研資料處理與解釋的新方法。通過不斷研究和總結,他利用石油、物性、鑽井、地震資料約束下的重磁電資料聯合正反演處理解釋,充分發揮了不同方法的優勢,有效降低了物探解譯的多解性,大大提高了解譯精度和準确性。他首次提出了用阻抗相位資料校正視電阻率的殘餘靜态效應,并識别低阻标志層的原理及方法,大大提高了大地電磁測深資料解釋目标地層的垂向分辨率,通過與地震資料對比,驗證了大地電磁測深在銀-額盆地識别上古生界的優勢及地震資料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利用高精度磁測資料準确解譯了侵入岩體和火山岩的分布,彌補了地震資料識别岩體和火山岩的不足,為井位論證提供了可靠依據。
幾年來,劉建利通過對“銀-額”盆地石油及物化探資料的深入研究,綜合預測了工作區斷裂及構造分布,編制了斷裂構造分布圖;定量解釋了石炭—二疊系分布及厚度,編制了石炭—二疊系頂面和底面構造圖以及厚度圖;對工作區磁性體分布進行了推斷解釋,解釋了侵入岩的埋深、形成期次和火山岩的發育層位;确定了測區内化探異常的分布,并對異常進行了解釋與評價,總結了油氣化探異常特征與成因類型,為該區油氣資源潛力評價提供了豐富的勘探資料。
2012年以來,《銀-額盆地及其鄰區石炭-二疊系油氣遠景調查》項目,依據石油及物化探成果先後布置了石油調查井3口,在石炭-二疊系見到了良好的油氣顯示,并開展了選區評價,優選了6個有利勘探區。2013年國土資源部将銀額盆地6個油氣礦權區進行了競争出讓,油氣公司積極進行勘探投入,已經驗證的4個區塊均有油氣重要發現,其中2個區塊獲得高産工業油氣流,實現了銀-額盆地新區新層系的重大突破。
該項目幾年來的野外驗收和年度成果評審,均被國土資源部、中石化、中石油、中國石油調查局等單位組成的專家組評為優秀,并獲中國石油調查局2013年度石油成果一等獎、獲國土資源部2014年度科學技術二等獎。
在銀—額項目中,使用了高精度重力、磁法、大地電磁測深法和土壤油氣化探四種方法,方法多,信息量大,如何将所有方法有效的結合起來,準确解譯盆地斷裂、構造、地層、岩漿岩、油氣異常信息的空間分布特征,是最大的一個技術難點。
劉建利對各方法采用不同數據處理方法進行了系統研究,多次與大專院校的老師和專家請教和交流,深入探索和鑽研資料處理與解釋的新方法。通過不斷研究和總結,他利用石油、物性、鑽井、地震資料約束下的重磁電資料聯合正反演處理解釋,充分發揮了不同方法的優勢,有效降低了物探解譯的多解性,大大提高了解譯精度和準确性。他首次提出了用阻抗相位資料校正視電阻率的殘餘靜态效應,并識别低阻标志層的原理及方法,大大提高了大地電磁測深資料解釋目标地層的垂向分辨率,通過與地震資料對比,驗證了大地電磁測深在銀-額盆地識别上古生界的優勢及地震資料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利用高精度磁測資料準确解譯了侵入岩體和火山岩的分布,彌補了地震資料識别岩體和火山岩的不足,為井位論證提供了可靠依據。
幾年來,劉建利通過對“銀-額”盆地石油及物化探資料的深入研究,綜合預測了工作區斷裂及構造分布,編制了斷裂構造分布圖;定量解釋了石炭—二疊系分布及厚度,編制了石炭—二疊系頂面和底面構造圖以及厚度圖;對工作區磁性體分布進行了推斷解釋,解釋了侵入岩的埋深、形成期次和火山岩的發育層位;确定了測區内化探異常的分布,并對異常進行了解釋與評價,總結了油氣化探異常特征與成因類型,為該區油氣資源潛力評價提供了豐富的勘探資料。
2012年以來,《銀-額盆地及其鄰區石炭-二疊系油氣遠景調查》項目,依據石油及物化探成果先後布置了石油調查井3口,在石炭-二疊系見到了良好的油氣顯示,并開展了選區評價,優選了6個有利勘探區。2013年國土資源部将銀額盆地6個油氣礦權區進行了競争出讓,油氣公司積極進行勘探投入,已經驗證的4個區塊均有油氣重要發現,其中2個區塊獲得高産工業油氣流,實現了銀-額盆地新區新層系的重大突破。
該項目幾年來的野外驗收和年度成果評審,均被國土資源部、中石化、中石油、中國石油調查局等單位組成的專家組評為優秀,并獲中國石油調查局2013年度石油成果一等獎、獲國土資源部2014年度科學技術二等獎。
孜孜不倦,執着求索
幾年來,劉建利通過對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礦(化)體的物探方法試驗與對比研究,系統總結分析了電法、磁法、重力等多種物探方法的異常特征和找礦效果。深入分析了TDIP法的地形影響因素帶來的異常空間錯位特征及其消除方法、SIP法視時間常數和視頻率相關系數有效區分礦異常與非礦異常的原理及方法、CSAMT和TDEM法判斷礦體的位置及産狀的方法及效果,重力和磁法在解決與成礦有關的岩體與斷裂構造等石油問題方面的資料處理解釋方法和應用效果,在實際應用中取得了良好的勘探成果。湖南太白雙王金礦帶物化探找礦實踐項目,解釋了角礫岩帶和含金礦化蝕變帶的空間分布,通過鑽探施工驗證新增333和334金屬量8.65噸,品位1.77-2.04g/t,該項目獲湖南黃金協會科技二等獎。青海省瑪沁縣德爾尼銅礦外圍物探找礦項目,解釋了和含銅礦化蝕變帶的空間分布,後經鑽探驗證見到了達到工業品位的銅礦體,擴大了礦區資源量。
多年的勘查工作中,劉建利不斷加強技術理論研究與交流,許多新技術新方法都處于國内領先地位。近年來,他在《石油通報》、《物探與化探》、《西北石油》、《湖南石油》等國内核心期刊上還發表多篇專業技術論文,合著的《青海德爾尼銅(钴)礦成礦類型及物探技術應用》一書和《銀額盆地及其鄰區石炭系-二疊系油氣石油條件與資源前景》一書,均由石油出版社出版發行。
盡管已經是一名教授級高工,但作為一個農民的兒子,劉建利的性格依然是那麼質樸,幹起工作來依然是撸起袖子掄起膀子不知疲倦。而他身後,為了全力支持他工作,愛人專門辭去工作,在家照顧孩子和老人。
現在,物化探市場萎縮,市場競争激烈,企業來到轉型發展的關鍵時刻。為此,劉建利常常告誡年輕人,一定要眼光放長遠,學無止境,多幹多學,讓自己快快成長。
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目前,這個在科學找礦領域不斷求索的專家型石油人又開始攻讀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礦産普查與勘探博士學位。
多年的勘查工作中,劉建利不斷加強技術理論研究與交流,許多新技術新方法都處于國内領先地位。近年來,他在《石油通報》、《物探與化探》、《西北石油》、《湖南石油》等國内核心期刊上還發表多篇專業技術論文,合著的《青海德爾尼銅(钴)礦成礦類型及物探技術應用》一書和《銀額盆地及其鄰區石炭系-二疊系油氣石油條件與資源前景》一書,均由石油出版社出版發行。
盡管已經是一名教授級高工,但作為一個農民的兒子,劉建利的性格依然是那麼質樸,幹起工作來依然是撸起袖子掄起膀子不知疲倦。而他身後,為了全力支持他工作,愛人專門辭去工作,在家照顧孩子和老人。
現在,物化探市場萎縮,市場競争激烈,企業來到轉型發展的關鍵時刻。為此,劉建利常常告誡年輕人,一定要眼光放長遠,學無止境,多幹多學,讓自己快快成長。
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目前,這個在科學找礦領域不斷求索的專家型石油人又開始攻讀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礦産普查與勘探博士學位。